更新时间:2023-09-15 15:21:47
封面
版权信息
《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编委会
主编简介
陈序
肖序
编写说明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概念、特征、意义及目的
一、中药的概念
二、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概念
三、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特征
四、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临床用药知识的起源和积累(远古至公元前221年)
二、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基础理论的创立(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三、本草学的创新和发展,以及中药炮制学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
四、首次由国家组织编撰药典性质著作(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
五、方剂学空前发展,并由国家管理成药应用(宋代—公元960—1279年)
六、诸子蜂起,矫正时弊,创立新说,推动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金元—公元1115—1368年)
七、医药巨著面世,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体系基本形成(明—公元1368—1644年)
八、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由博返约,注重实用(清—公元1644—1911年)
九、中西医药并存,注重传统中医药与西医药理论与方法的汇通(民国—公元1912—1949年9月)
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继承、发展与规管(公元1949年10月至今)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所收载的有毒药物
附录2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
附录3 香港特区《中医药条例》附表一规管的31种烈性/毒性中药材
第三节 中药的安全性与中医临床合理用药的要素
一、中医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二、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与安全合理用药的关系
一、药材基原
二、产地及采收方法
三、药用部位
四、药材的干鲜及包装贮藏
五、炮制
六、有害物质、污染、掺杂的控制
七、药材粒度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第二节 医学(用药)因素与安全合理用药的关系
一、药物配伍
二、给药途径和剂型
三、给药剂量
四、煎药法
五、服药法
第三节 机体及环境因素与安全合理用药的关系
一、生理状况
二、病理状态
三、环境因素
第四节 药后调摄与临床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关系
一、药后调摄的重要意义
二、药后调摄要点
第三章 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调整阴阳
二、扶正祛邪
三、协调气机
四、调整脏腑功能
第二节 有毒中药的安全合理用药
一、使用有毒中药的原则
二、中药中毒的诊断
三、中药中毒的救治原则
附录 常用有毒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三节 治疗各系统病证的安全合理用药
一、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合理选药
二、应用中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第四节 中药药膳的安全合理应用
一、中药药膳的特点
二、中药药膳的安全合理应用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列载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名单
第五节 特殊人群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一、小儿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二、妇女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三、青壮年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四、老年人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附录1 《妊娠用药禁忌歌》(李东垣)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的孕妇禁用、忌服、慎用中药
第六节 病证用药禁忌
第七节 正确书写处方
一、正确书写药名
二、正确书写品种、炮制品、药用部位、煎服法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解表药
第一节 表证与解表药概述
一、表证概述
二、表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三、解表药的分类
四、解表药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解表药的安全合理用药
一、表证不同阶段的安全合理用药
二、不同年龄与体质患者表证的安全合理用药
三、表证兼证的安全合理用药
四、不同季节与气候解表药的安全合理用药
五、合理停药
六、解表药的用量和用法
七、药后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