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共性与个性统一发展是科学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科学的教育思想还必须正视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由于人的学说的不同和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差异,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大相径庭。有的由于单纯着眼教育上的共性要求和统一规格,因而忽视或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则因为片面强调塑造个性,所以就降低或放弃教育的统一要求。我国教育界在解放三十多年来,从理论到实践,也往往因为没有处理好人的共性、个性以及阶级性的关系,因而对教育经常发生不良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要么用共性取代个性,要么就是以个性否定共性,再不然就是简单地用阶级性代替一切。产生这些偏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中关于人的共性、个性以及阶级性关系问题,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我们应当了解,教育上对人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的正确认识,也是科学教育思想区别于旧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研究是从人的整体、群体、个体等不同方面统一进行考察的。就人类整体来说,马克思认为人存在“一般本性”,例如:人都具有言语、意识和劳动能力,都有理智、感情和意志力,而且在这些方面也都存在着共同规律。诸如此类“种”的特性,可以说是人类的“一般本性”。然而,马克思认为人又都是群体,每个人都是一定群体的成员。人的群体在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利益组织起来的,所以这些又都具有阶级性特征。“某一阶级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反对另一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总是构成这样一种集体,而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22]。这就是说,人的这种群体划分,在阶级社会,使人的共性又都必然打有阶级烙印。那么,这是不是就不存在人的共性了呢?不是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上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也是在由此而强加于他们的普遍观念中产生的,如果用哲学的观点来考察这种发展,当然就不难设想,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23]。这里所说的“类”和“人”,就是指人的共性。由此可知,人的阶级划分,并不完全同共性对立,只不过是使人的共性带上阶级性,在阶级共同生存条件下发展着共性。
人虽然有整体和群体之分,但从根本上看都不过是个人的联合。个人由于自然和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每个人都必然有各自的独特特征,也就是个性。如每个人的智力、体力、兴趣、爱好、性格以及才能的不同,人也就表现出个性差异。人们即使属于同一群体,在阶级社会同属一个阶级,也有个别差异的存在。因此也不能因为阶级的划分而排除人的个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这一点。他们说:“不应当理解为,似乎像食利者和资本家等等已不再是有个性的个人了,而应当理解为,他们的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24]。剥削阶级如此,被剥削阶级也同样,无产阶级的每个成员,也都存在自己的个性。正因如此,所以,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劳动人民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永远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在阶级社会则又是同阶级性统一的。因此,不能离开共性谈个性,也不可片面强调个性发展而忽略共性要求。脱离人的共性和个性,孤立地去谈人的阶级性是不正确的。同样,超越阶级性谈论人的共性和个性也是错误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共性、个性和阶级性关系的基本观点。
关于人的共性、个性及其阶级性统一发展的观点,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全面发展,就是这一基本观点的体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既反映共性要求,也体现个性特点,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毫无例外地获得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共同要求。同时又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这又是在发展人的个性。教育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才能造就出社会主义的新人。所以,要求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坚持统一目的,又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这是科学教育观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这一科学观点,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全体和个体的关系,使全体和个体获得统一发展,这也是区别两种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对于这一点,我们每一个社会主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有一个明确认识。可是从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生的偏向来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认识并不清楚,没有按照共性与个性统一发展的具体要求去做。这主要表现在教育上的片面性。例如:当强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时,有些人就偏爱“尖子”,注重发展少数学生的特长,偏科偏门,放弃大多数,放弃德智体的全面教育。特别是一些人为了追求升学率,竟大搞“尖子主义”。对少数“苗子”关心备至,教育上全力以赴;而对绝大多数则视为负担、累赘,教育上放任自流。这实际上是忘记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统一性,忘记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统一。另外当倡导面向全体,统一要求时,有些人又片面强调统一性。教育上一个模式,用一个框框要求学生,结果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述两种倾向,从根本上说都是对教育上的共性与个性统一发展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所致。所以,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关系,也是教育思想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教育思想的科学化是同正确的人的学说密切相关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同时又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科学的前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关于人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教育思想科学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应当坚持其指导,并在实践中丰富它和发展它,以不断开辟教育思想科学化的新道路。
(原载《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版)》1987年第1期,在石佩臣教授指导下完成。)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12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64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5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5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3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52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5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
[20] 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第86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5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