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心胸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7 女性,49岁,左下肺胸主动脉旁类圆形占位性病变

病例介绍

女性,49岁,以发现肉眼血尿4天,加重伴右侧腰部疼痛1天入院,1天前血尿症状明显加重,色鲜红,伴血凝块,伴右侧腰部疼痛,为间歇性发作,并向腹部放射性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泌尿系彩超检查示“右肾盂积液、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实验室检查,HS-CRP 23.61mg/L;尿常规:尿蛋白定性(U-PRO)+++,尿潜血(BLD)+++,白细胞脂酶(LEU)++,尿白细胞计数(U-WBC)126.40/μl,尿红细胞计数(U-RBC)25891.60/μl,余未见异常。

影像学检查

入院后行胸部CT平扫与增强检查;扫描层厚为7mm、层间隔5mm,电压100kV,电流280mA,矩阵512×512;扫描后行1mm薄层后处理多方位重组,显示病灶时采用局部放大高分辨图像。发现病灶后选用非离子碘对比剂80ml,自肘静脉以3ml/s流率经高压注射器团注法进行注射,并于30秒、90秒分别行动脉和静脉期CT增强扫描。如图1-7-1所示(部分图像见网络增值)。

图1-7-1 胸部CT平扫与增强

A.CT平扫肺窗图像;B.CT平扫纵隔窗图像;C.CT增强动脉期横轴位图像;D.CT增强动脉期冠状位重建图像

问题与解析

问题1 依据上述CT图像,对病灶的描述正确的是(单选)

A.左肺下叶单发囊性肿块

B.左肺下叶单发实性肿块

C.左后纵隔来源单发囊性肿块

D.左中纵隔来源单发实性肿块

解析与答案

本病例病灶位于左肺下叶靠近胸主动脉旁,形态上呈类圆形,边界清晰,边缘光滑,似乎其内张力较大;在CT平扫图像中,虽然没有给出CT测量值,但肉眼与周围胸壁肌肉密度比较显示为低密度影,尤其是CT增强后的冠状位重建图像显示为明显低密度影,故有理由考虑为囊性病灶;再根据该病灶主体位于左下肺内脊柱旁,其与胸壁及纵隔基本相交成锐角,故考虑A项为最佳答案。

问题2 关于该病灶强化特点,下列描述最为恰当的是(单选)

A.无明显强化,未提供有价值信息

B.内部可见斑片状不均匀强化

C.囊壁强化囊内无强化,见供血血管影

D.囊壁钙化囊内无强化

解析与答案

结合本病例的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可见该病灶增强扫描后内部无强化,仍呈低密度影,但其周边可见弧线状强化,即代表该病灶的囊壁,同时其壁上尚可见点与弧形钙化影;在CT增强的动脉期尚可见病灶囊壁的下极处有强化的血管影进入该病灶,故答案C最为恰当。

问题3 依据本病例的CT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单选)

A.左下肺支气管源性囊肿

B.左后纵隔神经鞘瘤伴囊变

C.左下肺隔离症

D.左下肺脓肿

解析与答案

该患者无任何呼吸道症状,经CT检查发现左肺下叶靠近胸主动脉旁占位病变,其特点是类圆形,界限清晰边缘光滑,无分叶及毛刺征,结合CT平扫与增强可确定为囊性病变,囊壁可见斑点状致密影;该病灶与胸壁及纵隔基本呈锐角改变,周围肺组织稍受推压;CT增强显示囊壁强化,同时可见增粗血管影进入病灶,由此可以提示最可能的诊断为肺隔离症,故C项最为可能。

手术所见与病理

术中探查发现左下肺叶后基底段,靠近左中、下肺叶裂边缘处大小约4.0cm×5.0cm肿块,其边界清楚,表面脏层胸膜无明显凹陷。在左下肺韧带处可见一条异常血管影直径约0.8cm进入该病灶,分别结扎后切断。送检病理标本,可见部分支气管及肺泡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伴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左肺下叶肺隔离症”(见网络增值)。

诊断思路及要点

1.诊断思路

①定位诊断,本病例CT扫描很容易显示病灶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靠近纵隔处,但需要判断其组织学来源,即起源于肺组织还是来源于纵隔内结构;鉴于该病灶主体位于肺实质内,与胸壁及纵隔基本相交成锐角,在冠状位重建图像上也与纵隔相交成锐角,且边界清晰,周围肺组织呈推压改变,因此应定位于左下肺内。而纵隔旁良性病变如神经鞘瘤、支气管囊肿、肺脓肿等需要进行鉴别;②定性诊断,本病例形态结构特点是呈类圆形,界限清晰,其内密度均匀,且低于周围胸壁肌肉的密度,边缘可见多发斑点状或弧线样钙化灶;增强扫描进一步证实内部无强化呈低密度,似为囊性液体,且出现囊壁强化,冠状位似“水滴状”坐落于左侧横膈上,在该病灶的下极可见一增粗血管影进入其内;结合患者临床上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应考虑为良性占位病变可能性大。鉴于该病灶发生的特殊位置、呈囊性改变,尤其是发现来自于体循环的粗大供血动脉,不难想到肺隔离症的诊断,最终手术与病理确实证实为“左肺隔离症”。

2.诊断要点

临床无任何提示该病的诊断线索,并表现为泌尿系统症状,易误导,但两者之间无必然的联系。本病例最有助于提示性诊断的有价值信息来自于CT表现:①CT平扫,位置与形态,边缘钙化;②CT增强,无强化的囊性内容物与囊壁的强化,以及冠状位显示的特殊形态;③CT增强,发现起自于体循环的粗大供血动脉。

尽管该病例CT上具备较为典型的肺隔离症征象,但也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如神经鞘瘤囊变、支气管肺囊肿、肺脓肿等。

鉴别诊断

1.神经鞘瘤囊变

神经鞘瘤多发生于周围神经系统,发生于胸部者多位于后纵隔,而起源于肺内者十分罕见。病灶生长缓慢,以中青年多见,CT上表现为孤立性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影,包膜完整,边界清晰,边缘可见钙化灶,部分可见囊性变,周围无卫星病灶;CT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见网络增值)。

2.支气管肺囊肿

典型者CT表现为长轴与支气管走行方向一致的类圆形或分叶状均匀密度影,边缘光滑,囊壁厚薄均匀,其内密度可由水样密度(CT值0~20HU)至很高密度(CT值80~90HU),引起CT值增高的主要原因有囊液高蛋白含量、出血和钙乳等。如与支气管相通,则囊肿的内容物可以咳出,形成含气或含气-液面的囊肿,且易合并感染,反复感染可导致囊壁增厚和不规则改变,其周围出现纤维条索影和斑片状实变影(见网络增值)。

3.肺脓肿

临床上可出现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升高,痰细菌学检查可检到病原菌,经抗炎治疗有效。影像学上可表现为两肺多发结节状、斑片状、磨玻璃样病灶;急性期典型者表现为厚壁空洞影,其内可见较长的气-液平面,内部可光整,外壁多围绕磨玻璃影或实变影;有时可为多发性空洞病灶。CT增强扫描空洞壁可出现明显或中等度强化(见网络增值)。

专家点评

该病例最终病理诊断:“左肺下叶肺隔离症”。单纯从CT图像上分析,该病灶表现为左肺下叶纵隔旁(胸主动脉旁)类圆形类似软组织肿块影,但内部密度较低且均匀,边缘清晰,轮廓光整,其周边可见多发斑点与弧形钙化灶;增强时进一步显示为囊性病灶,且囊壁出现强化,而囊内容物未见强化,尤其是发现病灶下极粗大的来源于体循环的供血动脉。因此,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者,不难诊断为肺隔离症。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是肺组织先天发育异常,多见于下叶后基底段,尤以左下肺多见,可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前者与其相邻正常肺组织由同一脏层胸膜包绕,较为多见,而后者由相对独立的脏层胸膜包绕。肺隔离症的特点之一是其供血动脉多来自于体动脉,最常见的为降主动脉下段,其次为腹主动脉,但部分病灶无法观察到异常供血动脉时,诊断隔离肺较为困难。临床上,约30%肺隔离症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因隔离肺囊性变易并发感染时,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而就诊发现病变,有时亦易误诊为肺脓肿。

影像上可分为实质型和囊肿型,以后者多见。实质型者可呈圆形或卵圆形,甚至可有分叶状边缘,其长轴多指向内后方,通常很少继发感染,多呈光滑锐利边缘;囊肿型者形态上可出现单个或多个囊腔,边缘清楚锐利,无感染时呈薄壁空腔状,感染后囊腔内可有气-液平面,其囊壁也出现模糊、增厚和邻近肺组织的炎性浸润。增强扫描时,囊肿型者内部无强化,囊壁可出现强化;实质型者可呈均匀或非均匀强化;囊实性混合病灶者呈不均匀强化。该病虽然较为少见,但本例具有典型的好发部位,CT平扫与增强确定为囊性病灶(但未给出CT值系缺憾),尤其发现了来自体循环的供血动脉,术前是可以诊断为肺隔离症的。

(案例提供: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王浙宁)

(点评专家: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