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评论(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长盛不衰的江南史研究

江南史研究是中国区域史研究中历史最悠久、成果最丰富的领域。在1980年代以前的海内外史坛上,江南史研究可谓一枝独秀。20世纪国际学坛中关于中国史研究中的诸多重要见解(2),都是以江南史研究为基础提出的。在20世纪60、70年代,国内的江南史研究同整个历史学科一样,受到严重挫折,乃至停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史研究勃兴,特别是以“华南学派”为代表的华南区域史研究发展迅速,成就尤大,成为“显学”。不过,江南史研究虽然不复独领风骚,但依然盛况不衰。仅就江南史研究中的明清江南史研究一个领域而言,即可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江南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明清江南史研究视域与方法回顾”学术研讨会总结说:“自上世纪80年代始,明清江南史研究复兴,几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同步。经过三四代学者的努力,明清江南研究成为国内区域史研究中的显学,积淀厚重,颇具规模,海内外有重大影响。”事实确实如此。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余年中,关于江南史研究的成果丰硕(3),关于江南史的学术会议也频繁召开(4),并有《江南社会历史评论》(5)等专业学术期刊出版。在一些大学里,江南史也成为青年学子感兴趣的领域,因此有关于江南史的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6)刊出。

在中国大陆之外,江南史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局面。日本一向是海外江南史研究的重镇。根据清水浩一郎的总结,日本的江南史研究在1980年代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历史学曾经有过依据以“阶级斗争”等为代表的特定历史观来设定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种僵化的、从既有结论出发的研究难免会出现漏洞,于是从198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江南等地域为对象、尝试脱离战后历史学桎梏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意在分析中国特定地域的社会形态,吸引了多数研究者的注意。如同战后的历史学史观在1980年代以后被地域社会史取代一般,随着日本的中国史研究者对江南这一地域看法的改变,江南地域史研究也在改变。目前,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强烈影响,单纯细致观察某一地域状况的做法已经难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以说,对某一地域的研究已经成了东亚史等更大研究范畴的一部分。(7)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余年中,江南史研究从先前社会经济史一枝独秀的格局,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除了江南社会经济史继续发展外,江南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艺术史、城市史、乡村史、自然地理史、生态环境史、人口史、政治史、中外关系史、民间社会史、宗教与民间信仰史等,都蓬勃兴起,成为新兴领域。与此同时,江南史研究中不仅新研究课题不断出现,就是一些原有的问题也不断被提出并展开讨论,甚至连像“何为江南”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过去四十余年中也一直争论不断。(8)这种争论是在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观察视角之下,江南史研究进一步深入的体现。

为什么江南史研究长盛不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呢?我认为,是因为江南史研究很好地具备了史学研究的三大基本要素:问题意识、史料和方法。史学研究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至少其中两项)才能够进行。要了解江南史研究经久不衰的原因,就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下面,先从问题意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