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伦理在当代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价值

0.1.1 问题的提出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这项活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三个重点领域是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服务和公共秩序。[2]“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来讲,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失范问题尤显突出和重要,一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已经碰触道德“底线警报器”。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重大辅助力量,运用道德来化解食品安全危机,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在当代中国,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只不过食品安全事件在不同国家的成因、性质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数量有多有少。处于深刻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的上镜率过于频繁,特别是一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广大民众深恶痛绝,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媒体的过度渲染、扭曲报道,使消费者在食品购买与消费方面的脆弱神经不断受到拨动,食品安全消费信心不断受到戳伤。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速生鸡……一件件、一桩桩食品安全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有些消费者甚至发出了“还有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到底还能吃什么?”的质疑。2011年6月29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与会者认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亚于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3]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的严峻形势。

造成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乱象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外在的客观性原因,但更多的是食品利益相关者利欲熏心的不道德行为等人源性因素。调查显示,我国68.2%的食品安全事件缘于“明知故犯”。[4]如何化解以人源性因素为主引发的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各方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应该完备法律、有的认为应该加强监管、有的认为应该改进技术。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5](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为主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为加强监管,我国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6](正部级);在食品科学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一些领域相比也并不逊色。然而,在法律、监管、技术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依然没有就此平息。事实证明,单纯地依靠法律、监管、技术不能完全解决当代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三个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这对于提高公民个人道德素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义深远。人作为一种道德的存在,如果道德缺场,没有正确价值观的支撑,再完备的法律、再严密的监管、再先进的技术都可能因为缺少有道德素质的人而落空。如果社会治理结构是一座冰山,法律、政策等规则、制度,只是露出海面的那部分,道德伦理则是海平面下的那部分。不要说一个社会没有道德伦理机制,即便道德伦理机制不那么有效,社会治理也就必然严重失灵。[7]因此,在当代中国,需要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促使食品利益相关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助力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保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0.1.2 研究的价值

论题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丰富和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内容,为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面对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理论界应该有所作为,理论只有关注现实,才能彰显理论的生命力和透视力。论题将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进行研究,明确了道德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和功能,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道德建设和当代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道德建设,在对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困境的现状、危害和成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合理性进行了确证,并提出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政府、消费者和媒体“四位一体”进行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策略。论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方法论指导

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状况,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把握和研究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问题,有助于从食品安全这一具体问题出发,加深对道德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论题研究拓展了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技术路线图的设计与制定融入了道德元素。道德不是现实社会的附庸,道德的价值不在于对现实社会做出亦步亦趋的牵强说明和解释,而在于对现实社会的价值引领和范导。论题研究能够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积极的方法论指导,为化解食品安全危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2)有利于党和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当代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关系到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论题研究将有力回应和破解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领域遭遇的道德困境。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但食品利益相关者缺少道德约束是其根本原因,因此,进行食品安全领域道德建设的研究,使食品安全治理得到食品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为食品安全治理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这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论题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政府、消费者和媒体如何进行道德行为提出了建议,有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3)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和思想的双重保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共同提高的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折射出假冒伪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泯灭,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明显背离的。加强食品安全领域道德建设的研究,在推动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和食品利益相关者道德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

(4)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卓有成效地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的蓬勃之势不相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略显滞后,特别是在食品安全这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领域,竟然也会频繁地爆料出凌越道德底线的行为,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食品安全领域道德建设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可以以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扎实开展且卓有成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