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混乱,厘清思路——分支的层次结构与逻辑关系
上一节介绍了如何提取关键词,提取完成后有一个分支排序问题。不同的排序,产生的意思会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会不一样。这个排序就是指分支之间的结构,也就是一级分支如何划分,二级分支如何产生。这也是很多人在画思维导图时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划分分支。
常见画法
先来看个例子,“小明早上在家吃了一个苹果,下午在公司又吃了一个苹果”。这句话的关键词好提取,常见的一种画法是这样:
小明是中心主题,然后“早上”和“下午”是一级分支,后面分别跟着二级分支“吃”和三级分支“苹果”,这样的结构完全就是按照原句子来进行拆解的。
这样可以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清楚,但并不是最好的画法,因为按句子原话拆解,产生的联想并不会很多。按这样一个结构,针对“小明”你还能想到什么?因为一级都是时间,所了除了早上、下午,想到的也就是晚上之类的了。这只是完善了小明一天的行程,但没有很好地展开小明这个主题。
现在我们把它重新排列一下,“小明”还是中心主题,一级分支改为“吃”,二级分支是“苹果”,三级分支分别是“早上”和“下午”。
改变结构
这样的结构同样也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清楚,只不过没有按它的顺序来。但这样的改变对小明这个中心主题却可以产生更多的联想。小明除了吃,还能想到衣食住行等方面,再继续画下去,小明喜欢穿什么类型的衣服,他现在住在哪儿,这样你对小明就更了解了,也对小明这个中心主题更加完善了。
思维导图的联想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自由联想,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现在说到水果,你能想到哪些?有苹果、香蕉、梨、橘子等。另一种是限制联想。刚才说的水果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你能想到很多,而限制联想会增加一定的条件,比如黄色的水果,这样想到的水果就没有那么多了。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一级分支要让它尽量多地自由联想,不要限定条件,在具体的分支下再限制联想。所以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原话来进行,而是可以改变分支结构的。
具体如何安排分支结构,先来看两种常见的方法。
从大类到小类
第一种方法是按分类来划分。分类关系指一级分支是不同的类别,二三四级分支是从大类到中类,再到小类,最后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心主题是“食物”,一级分支就可以是不同的分类,如水果、蔬菜、肉类等。二级分支可以继续分下去,水果又可以分为浆果类、瓜果类等,再下去就可以是具体事物了,浆果类有葡萄,瓜果类有西瓜等。
这是画思维导图最常见的,也叫结构化思维方式,建议在刚开始画思维导图不知道如何画分支时采用这样一种方式。第一节画自我介绍时,一开始也是先明确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样就先有一个分类了,接着再具体化。
第二种方法是按因果来划分。它的分支结构就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级分别是一个结果,然后二级分支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下一级分支就可以是想要改变结果的做法。
现在有一个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表现出来的结果有不愿意打卡、不愿意加班等,一级分支就可以先把这些列出来。接着二级分支一个一个来分析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愿意打卡,因为打卡机太少,每次都要排很长的队;为什么不愿意加班,因为现在工厂位置太偏,加班后回家不方便。针对这些原因,下一级分支就可以尝试找一些解决方法,比如增加打卡机,安排班车等。
从果到因
除了这两种常见的方法,其他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划分。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最难的一个地方就是不知道一级分支怎么划分。一级分支画不好,会直接影响整张思维导图和后面的内容。要画好一级分支,就需要了解一些思维模式。思维模式能够起到引导思考过程的作用。
比如做决策时常用的SWOT思维模式,遇到一个问题,不知道如何做决定,就可以分别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个方面来分析,一级分支就可以画这4个。还有写文章时不知道如何下手,可以用5W1H的思维模式来引导,一级分支分别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等,后续分支继续细化下去,一个文章的大纲就完成了。具体方法将会在下节详细说明,掌握这些思维模式,可以更好地划分一级分支。
明确了一级分支,接下来它后面的二三级分支又该如何进行?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纳和演绎。
演绎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就是根据一定的理性前提,然后推演出一个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个最常用的就是三段论。三段论,首先是有一个大的前提,然后根据一个小的前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大的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小的前提是一个特殊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就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三段论
比如说现在大的前提是大家都知道鸟是会飞的,那小的前提是麻雀属于鸟类,从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麻雀会飞。
三段论分为两类,一类是正断法,另一类是逆断法。
正断法就是a成立,b一定成立。鸟会飞,麻雀是鸟,所以麻雀一定会飞;逆断法是反过来,b不成立,a也不一定成立。鸵鸟不会飞,如果鸵鸟是鸟,那鸟就不一定都会飞。
再来看一下开头说的小明吃苹果。从这句话可以勉强得出小明爱吃苹果的结论,但不能得出小明爱吃水果的结论。如果说小明是爱吃水果的,没有说喜欢苹果,但因为苹果属于水果,我们也可以得出小明爱吃苹果的结论。
正断法推导
表现在分支结果上,就是上一级是苹果,下一级分支就最好不要是水果,而应该反过来。从大的前提,再到小的前提,最后得出结论。
正断法结构
归纳就是通过观察个别的现象,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可以理解为最常见的分类关系,把不同的东西通过归纳,形成不同的分类。
归纳的方法首先是观察这些不同的事物,然后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或者关系,从而获得一个结论,最后还能进一步根据结论推导出未观察到的事物。
归类法
现在有苹果、香蕉等,通过观察可以得出它们都属于水果,根据这个结论,再看到类似水果的东西,也可以决定它到底是不是水果。
归纳的特点是前提是真的,但是结论不一定成立。现在发现和苹果、香蕉类似的应该都属于水果,但小西红柿,你说它到底属于水果还是属于蔬菜?这就不太好确定了。放水果里可以,放蔬菜里也没什么问题。
归纳的整个分层结构就是从不同的事物到关联,再到结论,不断厘清思路的过程。第一节课做自我介绍时,一开始也是把自己所有想介绍的都罗列出来,接着再进行归纳分类,这样才能把它的一二级分支结构弄清楚。
演绎和归纳之间的区别一是表现在它们的思维进度上,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是从因到果;二是它们的前提的真实性,归纳的前提条件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演绎的前提条件一定是真实的。它们两个是相互作用的,演绎如果以一般为前提,那推导结果的过程中会用到归纳;而归纳的过程就会用到演绎。
两者比较
这一部分不是很好理解,建议先有演绎和归纳这两个概念,等画了一段时间思维导图后再回过头来看,到那时就会有新的理解。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分支结构?第一个优点是一目了然,看这个思维导图的时候,不管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所有内容。宏观上,看一级分支就知道他说了哪些东西;微观上,顺着每个分支看下去,又可以了解得很详细。强调分支结构,可以有效传达各类信息,从而减少一些重复或者遗漏。同一分类的放到一起,可以减少重复,同一分类下的又可以展开,可以减少遗漏。不同的分支结构还可以表达关联性,让结构更有逻辑性,下一级分支是由上一级分支引来的,而不是随意画出来的,这样的思维导图才能说是更严谨的。
本节练习:
1.拿出之前画的自我介绍,看看一级分支是按什么划分的?后面的二三级和一级分支有什么关系?
2.分析下面这张思维导图,看看分支结构是否合适,是否有逻辑错误。分析完后请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画一张以水果为中心的思维导图。
本节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