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研究设计
基于以上问题,本书的研究思路如图0-1所示。

图0-1 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讨论民族冲突如何爆发,其中包括什么是“民族”和“冲突”,什么是“民族冲突”,民族冲突爆发的原因都有哪些。
第二章论述民族冲突如何激变,其中包括民族冲突如何爆发,民族冲突如何动员,民族冲突如何升级,民族冲突如何化解。
第三章论述2010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如何发生,其中包括民族冲突发生前事件的演化过程,民族冲突发生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和政府的应对措施,民族冲突发生后政府的调查和恢复。
第四章论述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造成的影响、发生的原因和带来的教训,重点论述了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应急处置的教训:①忽视对国家安全的维护;②对民族问题掉以轻心;③未吸取已有冲突的教训;④缺乏对民族关系的评估预警;⑤民族冲突应急能力低下。其中前三个教训是宏观层面的,是可以主观改善的,后两个是微观层面的,是需要客观建构的,由此引出第五章和第六章。
第五章论述了如何构建民族关系评估预警体系,其中包括民族关系评估体系的建立、民族冲突监测系统的建立和民族关系预警体系的建立。
第六章论述了政府如何应对民族冲突,其中包括民族冲突发生前、民族冲突发生中和民族冲突发生后政府应该怎么做。
总体而言,本书在框架结构上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理论部分,重点论述民族冲突如何发生;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案例部分,重点论述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如何发生,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中政府应吸取的教训等;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策部分,紧扣案例部分的教训,重点论述如何评估预警民族关系,政府如何应对民族冲突。
[1]萨阿德·埃丁·易卜拉欣:《阿拉伯世界中的民族冲突与建国》,漆芜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2期。
[2]Ted Robert Gurr,Michael Haxton,Peoples Versus States:Ethnopolitical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Washington D.C.:U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2000),pp.1-10.
[3]Mikael Eriksson,Peter Wallensteen,Margareta Sollenberg,“Armed Conflict:1989-2002,”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No.40,2003,pp.593-6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1页。
[7]《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84页。
[8]《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85页。
[9]《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12~117页。
[1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39页。
[11]《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30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1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81页。
[14]刘跃进:《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部因素及对策探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5]杨恕:《“三股势力”已合成一体——当前恐怖活动新特点新动向》,《人民论坛》2014年第16期。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07年3月8日,http://www.gov.cn/zwgk/2007-03/08/content_545955.htm。
[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2年7月20日,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830.htm。
[18]关于中亚地区民族冲突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1项: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平教授承担的200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中亚地区民族冲突及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研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亚民族关系》。
[19]1990年6月,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南部曾经发生过吉尔吉斯族与乌兹别克族的冲突事件,后文中有论述。
[20]人权观察组织的研究人员在奥什市、贾拉拉巴德市、卡拉-苏、巴扎尔-库尔干、苏扎卡、阿赖、卡拉-库尔扎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其他城市进行了调查,该报告是在采访了200多位吉尔吉斯族和乌兹别克族两族的受害者与目击证人、律师、人权卫士、社会活动家、当地政府官员、执法人员、军人、军方和民事检察官的基础上完成的。人权观察组织对受害者、目击证人和其他人提交的照片、录像、书面证明等材料和自己收集到的照片和录像资料进行了评估分析,也对这一地区的卫星照片和联合国卫星项目(UNSOT)提供的分析报告进行了评估。
[21]为了客观深入地调查2010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的原因和后果,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调查委员会相关人员曾两次抵达本国南部,在冲突发生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对部分吉尔吉斯族人和乌兹别克族人(作为事件的目击者)进行了大量访问。在奥什市和比什凯克市召开多次公开见面会;此外,还对中央政权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的首脑,情报和安全机关、教育机构、卫生机构的代表及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州、奥什市和贾拉拉巴德市的媒体代表进行了采访,获取了他们的口头及书面报告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
[22]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共收集了700多份文件、近5000张照片和1000段视频资料,进行了750多次访问;着重分析了132份检察机关的声明材料。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还在奧什市和贾拉拉巴德市分别组建了两个社会性的办事处,人们可以自愿前往办事处,讲述自己在“6月事件”中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提供资料,甚至提出控诉和请求。
[23]调查团分别于2010年6~9月、2010年11月、2011年6月、2011年11月对吉尔吉斯斯坦南部进行了走访,在走访过程中,共进行了300多次采访,收集了550多段影像、3000多张照片以及大量相关文件。除了“纪念碑”维权中心和挪威赫尔辛基委员会的相关代表外,比什凯克市的民间社团的一些积极活动家也参加了此次走访调查活动。采访活动主要集中在奥什市、贾拉拉巴德市、奥什州的卡拉-苏地区以及贾拉拉巴德州的巴扎尔-科尔贡地区和苏扎卡地区,在比什凯克市、莫斯科市和伊斯坦布尔市也进行了一些采访。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团还研究了检察院、卫生部、警察局、国家安全局、国防部以及边境部队的相关文件,根据国家代表团、议会代表团和政府监察官员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分别编制报告以及医疗机构的相关文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