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与中华民族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儒家的心性论与中华民族的伦常之道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有巨大作用,可以说没有儒学就不会有深广、博厚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儒学建立在心性论思想基础上的伦理精神。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述说了儒家的从出和思想旨趣,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这是说儒家是从“司徒”这种官职演化而来的。司徒,是西周始置之官名,金文多作“司土”,春秋时沿置之,它主要是掌管土地和人民的,即官司籍田,负责征发徒役。在西周末期“官学下移”时,这种司徒之官演变成了儒家学派。孔子(前551—前479年)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儒家发生了分化。《韩非子·显学》言:“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儒家这八派中多数已不可考,其思想传于世的是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孙氏之儒这三派。子思和孟子思想上有传承,思想旨趣基本一致,后世称为“思孟学派”;孙氏之儒就是荀子的儒学,他与子思、孟轲重心性的儒学不同,他重儒学的“外王”功业。在后世社会中,儒学被定于一尊,遂有汉代董仲舒的儒学,还有宋明理学这种新儒学。从春秋至清末,儒家世代相传而蔚为大观,它对中华民族诸多精神的培育有良多作用。

儒学的思想主旨在基于血缘关系的伦理道德方面,它培育出了对两千多年中国社会深有影响的伦理纲常的中华民族精神。